第七百七十四章于历史不一样的安陵事件!(二合(1/4)
于历史不一样的安陵事件!(二合一)
熊启一死,秦国的相邦大位暂时没了人选。
真要论起来,这一次的王道宽法事件,起始于廷尉府。
按道理,李斯是难辞其咎的。
可是,李斯身处斡旋之中,只有嬴政等数人知道,李斯是在苏劫的受命下提前给儒门下了坑。
从明面上来说,李斯功劳是有,但是不能说在明处。
不奖不罚,也算是最好的结果,当然,李斯并没有半点的沮丧,反而,作为臣子,在最为合适的时候,暗中的立下功劳又不求赏赐,在嬴政心里,无疑再次给了李斯一个大大的赞字。
宗室决议!
相邦大位由国公暂领。
随即,苏劫以国公爵位被任命为秦国的右丞相!
朝野上下,也终于将这一次的儒门大案定下了纲调,诏书传遍天下之后,可以想象的到,天下士子必然能再次深刻的认识到当代的秦王对法制的态度。
事情随着数日的传播。
首先,便传到了关中百姓的口中。
让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,坑儒焚书,居然没有一个百姓说半个不好。
这一点,让秦国朝野大惊不已。
嬴政本做好了,被痛骂的觉悟,但现在一看,这个担心还是多余了。
此事,苏劫命人四处探清民情。
朝堂之上,苏劫上前一步,道:“大王,民间之情,臣已然知晓,特来禀报。”
嬴政点头,说道:“丞相请说。”
百官也都纷纷看来,他们也都极为意外,若说商君的焚书令,几代君王不敢做,唯独大王做了,按道理,应该是被痛骂才是。
苏劫接着说道:“民间所言,据实而论,大王以及我大秦在儒家大案中并没有错,儒家作为一个被我大秦和大王如此器重的学派,意欲统领天下文章和文明,不思为国效力,却做出那么多乌七八糟的事情,此乃不忠,然而,在我等看来,儒家士人确实在阶层中颇有声望,可是,却恰恰在民众中最是没有声望,别的不说,就说,儒家向来所言,四体不勤五谷不分,不爱劳动这一则,便被百姓多视为痞子懒汉,再加上那些刑不上大夫,礼不下庶人,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,之类的话,俯视百姓,不将百姓归于一类,岂有民望?”
苏劫说道这里。
群臣纷纷点头称是。
儒家虽然口里说,民为贵,君为轻,但是,真要说其来,儒家的道义在言论上从来没有看中过百姓,这个道义同样也不单单针对百姓,于之有仇者从来不被儒家放过。
比如,孔子和少正卯当年一起开学堂,可是,孔子门下的学生经常都偷偷跑去少正卯的学堂。
这件事惹怒了孔子。
孔子记恨之下,当了官,邯再次前往安陵赴会,亦被拒绝。
最后,自己亲自去了。
安陵君居然只派人说了一句,安陵不可借,连本人都没会见。
此时,李信幕府聚将,看着一干大将都坐在左右不发一言,想想此前出征之前,自己的信誓旦旦,顿时怒火中烧,这是他邯,赵佗等人愣怔住了。
杨端和顿时高声说道:“将军万万不可,若是出兵,宁不记得大王的十六字长策?会失天下之心,岂非因小失大。”
李信一听,顿时冷静了些许。
秦王的十六字长策,乃是,法王并举,镇抚并行,安定中原,以消复辟。
这里所谓的法王并举,便是嬴政希望看到的真正的王道。
而不是鼓噪复辟的王道。
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长策,所以,秦王每灭一国,便会保留国君的性命,然而,在这个王道下,真正留下了的两国便是卫国和安陵国。
保留卫国,在于能够最好的彰显秦国的承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