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一章初春茶事(2/3)
庄第一批新茶采摘。
收到阴晞的传信后,杨安玄带上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前往阴家庄。
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杨安玄准备炒制散茶,便事先准备了一套茶具,从装茶的竹盒、煮茶的红泥炉、腹大颈细的陶水壶、饮茶用的青瓷茶盏,水方、涤方、滓方、具列以及竹夹、竹扫等一应俱。
杨安玄深知,要将饮茶的方式从煮饮改成泡饮,除了茶要好之外,对于魏晋名士来说,仪式感是吸引他们不可缺的要素。
这些茶具是精心挑选的,青瓷茶具托阴家从扬州购来,一套八件花费十两金。
不过在杨安玄看来很值,这套青瓷质地细腻、釉色青莹、纹样雅丽,是瓷中精品,若能传到后世,估计起拍价要有亿起。
阴家庄西南六里有处茶山,约有三百亩,阴华庆满面笑容地陪在杨安玄身旁。
两年前杨安玄来阴家庄的时候便是阴华庆相陪,当时他以为自己年长陪着个未成年的少年着实丢脸,结果错失了交好机会。
机会再次来临,阴华庆当然不肯错过,竭尽地主之谊。
“……有雨不采,晴有云亦不采,唯晴天可采。”阴华庆殷勤地介绍着。
杨安玄点点头,他看过茶叶,是绿茶,放下心来。绿茶不是发酵茶,制做相对简单容易。
巳时二刻,第一批采下的茶被摊放在竹匾上萎凋,杨安玄让人挑选出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的茶叶,芽叶完整,新鲜、匀净。申时左右晾晒好了,叶色变暗,茶香初显。
传统的制茶工艺是蒸之,捣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共七道工序,制成茶饼方便储存运输。
杨安玄的做法是杀青,在炒锅中手工翻炒,这种做法阴家往日制茶也用过,有熟手操作,杨安玄只是注意着锅温和叶温。
经过翻炒,散去青草气,茶香展发。
阴晞兴致勃勃地站在一旁观看,杨安玄给他带了过许多次惊喜,那本《天工开物》真是神书,这次制茶说不定又会给阴家带来一次发财的机会。
炒制好的茶叶摊在篾片上,杨安玄用双手将茶叶握在掌心揉捻,让茶团在手心翻转,叶不能结快,成形均匀。
阴晞示意族中选出来的妇人跟着杨安玄学做,二刻钟后,茶叶成条索状。杨安玄让人将破碎的叶片剔除,只留下完整的叶片。
最后一道工序是干燥了,太阳已经下山,只能用炭火烘干了。杨安玄交待仆妇们注意事项,便自去休息了。
第二天一早来到烘房,茶叶变成暗黄色,干缩成条索状,摸在手中干爽,放在鼻下茶香浓郁,成了。
把制好的茶叶装进竹盒中,三寸高、两寸径的茶盒装了十八盒,杨安玄笑吟吟地提着竹篮回了住处。
待吃罢早饭,提着带来的茶具,兴冲冲地来找阴晞品茶。
阴晞对炒制的新茶很感兴趣,端坐在席上看杨安玄一件件地将茶具摆放出来。
阴晞笑道:“老夫喝了几十年茶,今日方知喝茶有如此多的讲究。”
杨安玄笑而不语,将红泥炉放在炭火之上,待水开之后将茶壶、茶盏入在涤方之中冲淋,用竹夹夹起沥干水份摆放在具列之上。
然后打开茶盒,用竹勺勺出少许茶叶放入盏中。待红泥炉中水沸蟹眼即提起,水壶下倾上提三次,杨安玄笑着解释道:“凤凰三点头,以示敬意。”
阴晞静静地看着杨安玄表演,这套动作有如行云流水,让人赏心悦目。不禁叹道:“如此饮茶,方得其味。安玄,我有意让族人相学,还望不悋赐教。”
双手端茶,至阴晞面前左掌伸出,作敬意,杨安玄笑道:“此小事尔,阴公请品茶。”
卷缩的茶叶在热水的冲泡下舒展开来,有如初绽的枝芽。淡绿的茶水在青瓷盏中,色泽青翠,清爽悦目。
阴晞
本章未完,下一页继续